中華民國(以下簡稱台灣)前總統蔡英文受邀在布拉格公元2000論壇( Forum 2000) 會議發言,她於10月12日展開歐洲之行。
公元2000論壇基金會聲稱,經由「支持民主價值並…協助公民社會的發展」以推動瓦茨拉夫.哈維爾(Václav Havel)所謂的遺產。
蔡英文於10月14日在會議上聲稱,她受到異議人士出身的總統哈維爾的啟發,台灣和捷克共和國都走著相似的民主道路。與該歐洲共和國一樣,台灣身處捍衛民主、抵禦獨裁威脅的最前線。兩國應深化外交關係,以維護民主,而歐洲定義自己的責任,「不僅之於歐洲,而且對整個世界」,至關重要。
任何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,哈維爾是北約東擴的熱切鼓吹者,也是美國所領導的帝國主義的辯護者。儘管在捷克斯洛伐克政權的獨裁統治時,多次入獄,哈維爾並非史達林主義集團的政敵。他們其實是戰友,因為他們皆恐懼,歐洲各地勞動人民的獨立動員。事實證明,他們在清理十月革命的勝利成果,以及在前蘇聯共和國復闢資本主義之事,具有共同的利益。
蔡英文欽佩哈維爾正是因為,他們皆描繪,自身所結盟的種族滅絕勢力,是民主與和平的捍衛者。他們皆主張,即使他們為升級和衝突做準備,俄羅斯與中國毫無理由擔心他們的「和平」話語。
《紐約時報》的一位論者於1999年11月4日承認,儘管哈維爾在西方被譽為「共產主義神奇內爆的象徵」,許多捷克人卻認為,哈維爾「會說教」,或者更有甚者,他是個「笑話」。
哈維爾在擔任捷克斯洛伐克,以及之後的捷克共和國總統期間,努力爭取支持該國加入北約、北約戰機飛越捷克領土,以及支持1999年美國所領導的北約,轟炸南斯拉夫長達78天。
他認為,北約「首先是民主的工具,旨在捍衛共有的......政治和精神價值觀」。該聯盟是「全球安全的支柱」與「歐美文明的保障者」。
哈維爾聲稱,捷克加入北約不會以任何方式危害俄羅斯。更不會「讓敵人更接近俄羅斯」。它反而會「讓民主更接近俄羅斯」。實現「鐵幕垮台」和結束「世界的暴力瓜分」的唯一途徑,是使前蘇聯共和國都加入北約。
在轟炸南斯拉夫78天期間,美國蓄意攻擊中國駐貝爾格勒使館,造成3名記者死亡。北約不僅無差別地轟炸學校、醫院、橋樑和工業設施,還在全國各地散佈9至11噸貧鈾。貧鈾的主要成分是鈾238,半衰期為44.68億年。這表示,即使在轟炸結束後,貧鈾的放射性毒性仍將繼續影響環境和公共衛生。這是災禍臨頭的先兆。
南斯拉夫的暴力解體並不是個孤立的案例。美國以「反恐戰爭」為藉口,並以明確意圖重組大中東,先於2001年入侵阿富汗,2003年再次入侵伊拉克。
美國再次入侵伊拉克之前,哈維爾在2002年表示,「若有必要,對抗邪惡,必須始於子宮內。如有必要,可以使用武力」。此外,「如果確實需要使用武力(解除伊拉克武裝)……北約應誠實而迅速地考慮,自身以聯盟參與。」
這些話的階級性質和犯罪性已是顯而易見。早在加薩種族滅絕前,以色列視巴勒斯坦婦女的生育能力,為「安全」威脅。由美國和歐盟的全力支持,以色列深知如何「對抗」孕婦的子宮,讓她們飢渴交攻、流離失所、承受持續轟炸、心理壓力,歷經傳染病,以為早產創造條件,以及在未經麻醉,甚至無止痛藥的情況,剖腹生產,並誘發死亡。
蘇聯解體和鐵幕垮台,並未如同哈維爾、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企業媒體所言,帶來和平、民主和繁榮。
根據 2009 年發表在《刺胳針》(the Lancet)的一項研究《大規模私有化與後共產主義死亡率危機:跨國分析》(Mass privatisation and the post-communist mortality crisis: a cross-national analysis ),「以快速大規模私有化為一種經濟轉型戰略,是後共產主義國家成人死亡率趨勢差異的關鍵決定因素」。
該研究定義,大規模私有化計畫為,「使用代金券和向企業內部人士私相授受,在2年內轉移至少25%的大型國有企業至私部門」。在俄羅斯,以犧牲勞動群眾為代價,以掠奪國營企業的行為,後果尤其嚴重。研究顯示,「1991年至1994年間,人口平均餘命縮短近5 年」。
資本主義的復闢只會加劇所有前蘇聯共和國已經存在的社會矛盾。
正如馬克思言簡意賅地提醒我們,何為資本主義下的社會關係與所謂的「公民社會」:
自由……是行使一切不傷害他人的權利。
(...)
然而人的自由權,並非基於人與人的聯合,而是基於人與人的分離。
(...)
人的自由權的實際運用是人的私有財產權。
(…)
因此,人之於私有財產的權利,是享有自身財產並自行決定處置財產的權利……不顧他人,獨立於社會,是自利的權利。這種個人自由及其運用,構成公民社會的基礎。這使得每人眼中所見之其他人,並非他自身自由的實現,而是他自身自由的障礙。 (…)
人還保留其他權利:平等權和安全權。
平等……只不過是上述自由權的平等……。
安全是公民社會的最高概念,即警察的概念,表達整個社會的存在,僅是為確保每個成員的人身、權利和財產的安全。
蘇聯解體30年後,北約決意使烏克蘭化為灰燼 ,以磨耗俄羅斯,同時考慮對俄羅斯發動核戰,作為「維持」帝國主義「自由」的工具。
北約於10月14日開始進行為期兩週的代號為「堅定正午」(Steadfast Noon)的核戰演習。該計畫涉及60架飛機,包括足以向俄羅斯發射空射巡弋核子導彈的德國戰機。
烏克蘭與中東的代理人戰爭,是持續升級全球戰爭的兩條戰線。
用哈維爾的話來說,北約大國也在考慮如何「使和平與民主更接近中國」。2024年10月8日一篇文章,發表於英國軍事智庫皇家國防安全聯合軍種研究所,它警告,北約在烏克蘭的僵局,讓人質疑美國同時「威懾」中國和俄羅斯的能力。
對北約大國來說,「中國正在轉向與俄羅斯和美國類似的預警即發射態勢。 到2030年末,中國的核子彈頭數量預計將超過1,000枚。」中國崛起,作為「核武超級強權,構成戰略核武力量的挑戰,而戰略核武力量是所有北約盟國安全的最高保障。」
有鑑於此,英法絕不能視直接攻擊俄羅斯,為核武威懾的主要標準,因為此一做法,「在核武多極化時」,欠缺「足夠的威懾價值」。相反,隨著中國的「核武陰影」蔓延到歐洲,英、法兩國必須建立「戰區級核武」,以因應「歐洲、大西洋和印度、太平洋戰區之間的相互聯繫」。
換言之,以核子導彈打擊中國,顯然是北約帝國主義計畫的一部分。
哈維爾以和平與民主的陳腔濫調,掩蓋美國帝國主義,
蔡英文和她的政府猶有過之,她努力促成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(Nancy Pelosi)訪問臺灣,並在她8年的總統任期,使台灣的國防經費加倍,達到約200億美元,約佔GDP的2.5%。
五角大廈的數據顯示,從1950財政年度到2022財政年度,台灣一直是美國第四大武器銷售對象,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、以色列和日本。
這些國防支出有益於台灣安全嗎?正如喬治梅森大學 2018 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所言,研究人員採訪台灣軍方、政治建制和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專家的代表,其中某些人認為,美國軍售的主要目的是「讓中國知道,美國會代表我們介入衝突」。研究人員所得到的結論是,由於美國經由軍售獲得巨額利潤,軍火貿易反映美國總統強化美國國防工業的願望。
台灣軍事預算的快速增加,幾乎沒有其他作用,除了用來宣誓效忠他的帝國主義支持者,並鞏固台灣的次帝國主義謊言,即軍事力量是推展民主理念的最重要的工具。
包括美國總統拜登在內,沒人相信台灣的國防支出加倍、或為3倍、4倍,會使這個島變得更安全。德拉瓦州民主黨參議員拜登於 1999年明確駁斥,「台灣的安全主要取決於其軍事能力」之說。他認為,「現實是,再多的武器裝備都無法保證台灣的安全。」台灣的安全最終源自於「美國對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堅定承諾」。拜登表示,「在北京面前揮舞紅斗篷,招攬中國猛衝」是錯的。他補述道,向台灣大量浥注武器,並支持分離主義「肯定會引發這種(美中)衝突」。這就是台灣次帝國主義資產階級與拜登、賀錦麗政府假裝遺忘之事。
總結,若哈維爾今日健在,他會頌揚美國和北約對戰俄羅斯、備戰中國,以及加薩種族滅絕的正常化,稱之為「拯救歐美文明」,同時與蔡英文一同為更大的中東戰爭辯護,蔡英文先前曾誓言要對抗衝著以色列的「歧視、偏執」與「納粹大屠殺」。
這對有志一同的拍檔,可以接著譴責勞動人民對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嬰兒、幼兒和兒童遭到謀殺,感到震驚、氣憤,譴責他們衝著以色列,宣傳現代的「血祭誹謗」。